5月23日,26只新型浮動費率基金獲證監會注冊,這26只產品從5月16日申報到獲批,僅用了一周時間,充分體現了監管部門對此類產品的重視程度。本期我們就圍繞其誕生背景、主要類型、收費模式等,為大家簡單科普一下浮動費率基金——
1、新型浮動費率基金誕生背景
5月7日,證監會發布了《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旨在通過機制創新和監管升級,推動行業有序穩健發展。 新規聚焦公募基金行業核心痛點,從基金運營、業績考核、行業發展等方面進行了系統性完善:
1)基金運營方面:建立基金業績與管理費深度掛鉤的浮動費率機制,并強化業績比較基準的約束機制,推動基金收益與投資者回報有效對齊,同時引導降低各類基金費用,實質性減輕投資者負擔。
2)業績考核方面:對基金公司及管理人員的業績評價更加強調中長期維度,將投資者實際回報作為薪酬激勵和監管考核的核心指標,強化長期價值創造。
3)行業發展方面:通過鼓勵權益類創新、提升產品注冊響應效率、支持浮動費率及長期持有類產品等舉措,推動基金行業向多元化、差異化、專業化方向升級。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浮動費率基金應運而生,作為一種管理費與特定指標動態掛鉤的公募基金產品,其核心目標是通過調整費率機制,實現基金管理人與投資者利益的深度綁定。
2、浮動費率基金有哪些主要類型?
根據掛鉤指標的不同,浮動費率基金的主要類型通常有以下幾類:
1)主要與業績掛鉤:管理費根據基金實際收益、相較于業績基準的超額程度分檔收取。該模式通過對產品超額收益的激勵,鼓勵基金經理更好地發揮主觀能動性,為投資者賺取更多利潤。
以某只產品為例,根據基金合同所闡述:當封閉期內基金年化收益率超過8%且超過同期業績比較基準的年化收益率時,基金管理人對基金年化收益率超過業績報酬計提基準(8%和同期業績比較基準年化收益率的孰高者)的部分,按20%的計提比例計算業績報酬。業績報酬計提比例年化不超過 1.0%。
該例中的產品,會對超過8%(絕對收益)和同期業績比較基準年化收益率的孰高者部分的年化收益,按20%計提比例計算業績報酬,同時對這一比例的上限進行了約束,最多不超過年化1.0%。
2)主要與持有時間掛鉤:管理費率隨投資者持有份額的時間延長而遞減。該模式通過費率遞減引導投資者長期持有,避免短期頻繁申贖。
3)主要與規模掛鉤:基金規模越大,管理費率相對越低。例如,規模超過100億元時,超出的部分管理費率從1.2%/年降至0.6%/年。該模式本質上是將基金公司利用規模優勢賺取的收益讓利給基民,有助于引導基金公司相對淡化規模,進而注重持有人體驗等其他指標。
這種收費方式與香港公募基金的收費方式比較類似,都采取階梯收費的模式——基金規模增長后,邊際費率開始下降,規模越大費率越低。以香港的盈富基金(ETF產品)為例,其管理費就是根據管理規模采取四檔收費模式,從0.045%/年至0.015%/年不等。
3、新型浮動費率基金有何不同?
本次獲批的新型浮動費率基金,與以往浮動費率基金最大的不同在于收費模式上,綜合了基金業績、基金持有時間、基金規模的角度進行管理費率的收取,更為科學合理。
以某浮動費率基金產品的基金合同為例:當投資者贖回、轉出基金份額或基金合同終止的情形發生時,持有期限不足一年(即 365 天,下同),則按1.20%年費率收取管理費;持有期限達到一年及以上,則根據持有期間年化收益率分為以下三種情況,分別確定對應的管理費率檔位:
若持有期間相對業績比較基準(Rb)的年化超額收益率超過6%且持有收益率為正,按1.50%年費率確認管理費;若持有期間的年化超額收益率在-3%及以下,按 0.60%年費率確認管理費;其他情形按 1.20%年費率確認管理費。
整體而言,新型浮動費率產品以相對業績比較基準的超額收益為核心掛鉤指標,管理費率根據基金實際收益與基準的偏離程度分檔調整。此外,本次獲批的新型浮動費率基金產品采用開放式運作設計,兼顧長期投資與流動性需求,而過往產品中部分需封閉運作(例如需要三年的鎖定期)。
通過非對稱費率設計、精細化掛鉤基準、開放式運作等創新,新型浮動費率產品或將成為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手,推動基金公司從規模導向轉向業績導向,切實以投資者利益為本。
風險提示:本材料的數據、信息、觀點和判斷僅是基于當前情況的分析,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不作為任何法律文件,且今后可能發生變化。基金投資有風險,既可能產生收益也可能發生損失。基金管理人承諾以誠實守信、勤勉盡責的原則管理和運用基金資產,但不保證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證最低收益。基金的過往業績及其凈值高低并不預示其未來表現,基金管理人及市場上其他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并不構成本公司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您在做出投資決策之前,請仔細閱讀基金合同、招募說明書、基金產品資料概要等產品法律文件,充分認識基金的風險收益特征和產品特性,認真考慮基金存在的各項風險因素,在了解產品情況及銷售適當性意見的基礎上,理性判斷并謹慎做出投資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