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債市調整,后市展望如何?該如何應對?本期,我們試著針對投資者關心的這些問題答疑解惑——
1、債市近期為何調整?
通常而言,債市的定價與經濟基本面、資金面、政策面等維度有著較強的聯動。
從經濟基本面角度來看,無論是1月的社融數據,亦或是近期發布的2月PMI數據,均未顯示經濟進一步變弱的跡象,整體而言,經濟依然處于復蘇通道,或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市場對后續降準降息幅度的預期。反觀2024年末,債市上漲或存在一定非理性因素,以終局思維過多定價降息降準的幅度而積極搶籌,當發現現實與預期差異較大時或導致一定的調整壓力。
從資金面角度來看,2月以來,央行公開市場操作實現過萬億元資金回籠,資金面持續偏緊,導致隔夜、7天期等短端資金利率與國債收益率深度倒掛,極大地壓縮了國債買入的投資性價比。此外,近期權益市場整體的風險偏好提升,對于中高風險偏好的投資者而言,債券的性價比顯得相對不足,在“股債蹺蹺板”效應下,債市或出現一定的資金贖回壓力。
從政策面來看,全國兩會前后對政策的博弈或升溫,例如市場可能對財政擴張、消費刺激政策的預期增強。此外,央行行長潘功勝在3月6日舉行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經濟主題記者會(以下簡稱“人大會議記者會”)上提到“今年將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和金融市場運行情況,擇機降準降息”,短期層面的貨幣政策重心或依然在穩息差、穩匯率等層面。疊加近期宏觀敘事改善、財政政策積極,都可能進一步增強央行“擇機”降息降準的底氣。
因此,當前從基本面、資金面、政策面這三個角度來看,整體對債券收益率的下行形成一定壓力。
2、債市后續怎么看?
所謂“解鈴還須系鈴人”,債市的后市展望,我們也將從上述三個維度進行分析:
從經濟基本面角度來看,短期部分經濟數據(如地產銷售)回暖,但可能仍以量強價弱為主;居民消費意愿持續性有待觀察,社融增速尚未趨勢性回升,經濟內生動力不足或仍一定程度上對債市調整的“底”有所支撐;但在基本面進一步弱化前,推進債券收益率下行的勢能或降低。
從資金面角度來看,全國兩會期間資金面相對寬松,后續資金面能否維持寬松還需觀察監管態度的變化。
從政策面來看:財政端,全國兩會后相關財政政策(如育兒補貼)的具體細節尚未明晰,需關注后續政策落地的情況是否符合預期;貨幣端,央行行長潘功勝在人大會議記者會上指出“中國貨幣政策的狀態是支持性的,總量上比較寬松”,這或相當于對適度寬松政策的重申,貨幣政策支持性立場未見改變,可能不急于進一步降息。
因此,從基本面、資金面、政策面這三個角度來看,盡管短期內可能還看不到支持債市收益率大幅下行的明確驅動因素,但是對債市的“底”或仍有較為穩固的基礎支撐,因此短期內,債市或將維持震蕩。
3、普通投資者該如何應對?
(1)將債券基金作為底倉、風險偏好較低的投資者
對于將債券基金作為核心底倉(例如配置比例高于80%)的投資者而言,或可多看少動。從中長期維度來看,中國債券市場盡管在某些時期有過波折,但長期來看依然穩健向上。2010年以來,債券市場發生過幾次較大幅度的調整,但最終均完成了回撤修復并再創新高。因此,投資者若基于中長期思維、重倉低風險資產,那么債券基金的布局是不可或缺的,對短期擾動不必過度驚慌、持續保持觀察,或是相對合適的選擇。
如果對波動較為敏感,可考慮適度降低債券基金久期,選擇短債基金。因為盡管同樣都是純債債基,但可能因為組合布局的底層資產久期的不同,使得產品的風險收益特征也有所分化。一般而言,債券基金的盈虧=利率上行幅度×資產久期,久期越長(例如布局大量10年期利率債),那么同樣的利率上行幅度下,產品的虧損程度、波動性或相對更大。
(2)將債券基金作為資產配置一環且具備一定風險偏好的投資者
我們認為,對具備一定風險偏好的多類型資產投資者而言,在持有固收資產的同時,如果同時持有海內外權益、黃金等資產,可以考慮維持對債券基金的關注和配置,但不建議頻繁交易調倉。從組合構建的角度來說,債券類資產與其他資產、特別是A股之間有一定負相關性,維持一定比例的配置或有助于熨平整體組合的波動和回撤。
但如果投資者的風險偏好相對更為積極和靈活,從短期的角度看,基于性價比的衡量,對固收類資產進行一定程度的低配,轉而增加至權益等相對高波的資產或同樣是一種合適的選擇。
風險提示:本材料的數據、信息、觀點和判斷僅是基于當前情況的分析,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不作為任何法律文件,且今后可能發生變化。基金投資有風險,既可能產生收益也可能發生損失。基金管理人承諾以誠實守信、勤勉盡責的原則管理和運用基金資產,但不保證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證最低收益。基金的過往業績及其凈值高低并不預示其未來表現,基金管理人及市場上其他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并不構成本公司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您在做出投資決策之前,請仔細閱讀基金合同、招募說明書、基金產品資料概要等產品法律文件,充分認識基金的風險收益特征和產品特性,認真考慮基金存在的各項風險因素,在了解產品情況及銷售適當性意見的基礎上,理性判斷并謹慎做出投資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