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債市如何看?我們試著從以下幾方面解讀——
1、如何理解央行意圖?
我們認為,央行近期的表態和行為意在引導債市利率曲線健康發展,防范潛在金融風險。
2024年7月1日,央行發布公告稱,為維護債券市場穩健運行,在對當前市場形勢審慎觀察、評估基礎上,決定于近期面向部分公開市場業務一級交易商開展國債借入操作。從字面意思來看,央行本次意在直接從一級交易商手中借入國債,并考慮于二級市場上出售,壓低相關國債市場價格,推升收益率。
2024年7月5日,有消息稱,央行已與幾家主要金融機構簽訂債券借入協議。對此,央行確認該信息并表示,目前已簽協議的金融機構可供出借的中長期國債有數千億元,將采用無固定期限、信用方式借入國債,且將視債券市場運行情況,持續借入并賣出國債。
關注市場的朋友可能知道,央行此次的表態并非突如其來——自今年4月以來,央行通過《金融時報》等媒體對長債、超長債的走勢,已進行了多次預期的引導。
6月底以來,長期國債收益率持續下行,其中30年期國債收益率一度降至2.5%以下;10年期國債收益率跌破2.3%,并一度降至2.2%附近,引發市場的關注。因此央行選擇再度出手,意在對市場釋放出貨幣政策的信號、促進長期利率品供需的平衡,并以此引導長期國債收益率上行。
國債收益率、尤其是超長端,單邊下行趨勢較猛的話,在這一過程中或容易不知不覺間積累較多的金融風險。例如,交易型投資者可以通過加大杠桿、拉長久期等方式,在短期債券價格大幅上行(即收益率快速下行)中獲得更多資本利得,但也容易加劇市場波動,若債券價格大幅下行,同樣需承擔較大損失;對于銀行、保險等配置型投資者,若將大量資金鎖定在收益率過低的長久期債券資產上,如果遇到負債端成本的顯著上升,或面臨收不抵支的被動局面。
2、當前市場環境對債基的影響幾何?
一般情況下,對于純債基金的波動應理性看待,不必過度慌亂。純債基金的收益來源通常可以拆分為兩大部分:票息收入和資本利得。
1)票息收入:是債券基金中較為穩定也是最為主要的收益來源。在持倉債券未出現違約風險的前提下,債券基金可以穩定獲得所持債券的票息收入。對已經發行的債券,其票面利率通常是固定不變的。但當市場利率上行時,新發行債券的票面利率會隨之升高,投資者也會相對青睞新發債券,已發行債券或以降價的方式來彌補票面利率的不足。
2)資本利得:債券發行后能在二級市場交易,其價格會受到市場利率、供求關系等因素的影響。債券基金可通過對債券標的進行低買高賣以賺取價差,從而增厚債券基金的收益。這部分收益投資者可以理解為已經完成交易、實現落袋的收益。
當前市場環境下的債市波動,更多的是影響債券基金的資本利得部分,而非主要收益來源的票息收入部分。因此,從整體來看,對債券基金中長期收益的影響相對有限。
3、后續債市怎么看?
我們認為,從中長期看,國內債券市場依然將穩定向上、行穩致遠。
回顧歷史,自2010年以來,國內債券市場共發生過4次較大幅度的調整:
第一次是由于城投債危機,始于2011年5月中旬,終于同年9月下旬,并于10月開始大反彈,修復最大回撤耗時70余天;第二次是由于“錢荒”,2013年6月下旬受此影響債市大幅調整,于2014年4月修復;第三次是2016年12月中旬,受年末流動性緊張+美聯儲12月的加息預期影響,債市經歷較大調整,自 2016年12月開始階段調整,但年末資金緊張情況在一個月內便得到了修復;第四次調整始于2022年11月,多重因素疊加導致債市在2022年11月中旬至2022年12月中旬迎來了一波較大幅度的調整,這波回撤的修復時間不到3個月,當前指數整體走勢已再創新高。
整體來看,國內債券市場具備“牛長熊短、慢漲快跌”的特點,在中長期維度上,依然具備行穩致遠的特質,債券資產、債券基金,作為大類資產配置中的重要一環,依然有較好的配置價值。
風險提示:本材料的數據、信息、觀點和判斷僅是基于當前情況的分析,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不作為任何法律文件,且今后可能發生變化。基金投資有風險,既可能產生收益也可能發生損失。基金管理人承諾以誠實守信、勤勉盡責的原則管理和運用基金資產,但不保證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證最低收益。基金的過往業績及其凈值高低并不預示其未來表現,基金管理人及市場上其他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并不構成本公司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您在做出投資決策之前,請仔細閱讀基金合同、招募說明書、基金產品資料概要等產品法律文件,充分認識基金的風險收益特征和產品特性,認真考慮基金存在的各項風險因素,在了解產品情況及銷售適當性意見的基礎上,理性判斷并謹慎做出投資決策。